1966年至1976年10月的“文化大革命”是毛泽东发动和领导的。他的主要论点是:一大批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已经混进党里、政府里、军队里和文化领域的各界里,相当大的一个多数的单位的领导权已经不在马克思主义者和人民群众手里。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在中央形成了一个资产阶级司令部,它有一条修正主义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在各省、市、自治区和中央各部门都有代理人。过去的各种斗争都不能解决问题,只有文化大革命,公开地、全面地、自下而上地发动广大群众来揭发上述的黑暗面,才能把被走资派篡夺的权力重新夺回来。但实践证明,“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1976年10月,祸国殃民的“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终于垮台。这个胜利,从危难中挽救了党,挽救了革命,使我们的国家进入了新了历史时期。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全会结束了1976年10月以来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开始全面地认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这次全会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了必须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的口号,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提出了要注意解决好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的要求,制订了关于加快发展的决定;着重提出了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审查和解决了党的历史上一批重大冤假错案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全会还增选了中央领导机构的成员。这些具有重大意义的转变,标志着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 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这个决议,对党的历史上的一些重大问题,作出了实事求是的评价,特别是对毛泽东的历史地位的实事求是的评价,有着伟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决议》充分论述了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伟大意义。肯定了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但是就他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为我们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他对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这个决议既对多年来“左”倾错误和毛泽东晚年的错误作了科学的分析与批评,又坚决地维护了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优良传统,维护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毛泽东的历史地位,从而分清了是非,纠正了当时存在的“左”的和右的错误观点,统一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为维护全党的团结、全国人民的团结,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 1982年9月,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提出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从“文化大革命”结束到党的十二大召开,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转变。在思想上,坚决冲破长期存在的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的严重束缚,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各个工作领域获得了生气勃勃的创造力量。恢复了毛泽东思想的本来面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结束了长时期的社会动乱,实现了安定团结、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制正在逐步健全,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关系重新获得加强,爱国统一战线有了进一步的扩大。党和国家的各级领导班子得到了调整、整顿和加强。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来。中共十二大提出了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这就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1987年10月,中共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这次大会提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党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责任编辑:党委办公室) |